当前位置:远东新闻网 > 财经新闻 > 正文

双目失明 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年轻人 过着怎样的生活

导语:文|二维酱口述|Lily这是24岁的莉莉生平第一次尝试摄影。她拿着胶片相机,拍下了她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屋角放着咖啡的木架子,餐桌上摆着一个盘子,卧室门口挂着一串祝福和红辣椒装饰品,透过泛黄的玻璃看到

文|二维酱

口述|Lily

这是24岁的莉莉生平第一次尝试摄影。她拿着胶片相机,拍下了她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屋角放着咖啡的木架子,餐桌上摆着一个盘子,卧室门口挂着一串祝福和红辣椒装饰品,透过泛黄的玻璃看到的街景……她还想拍下客厅里摆着几个毛绒娃娃的古董架子。但是按下快门后拍摄的照片几乎都是暗的,只有一个白炽灯管在发光。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只拍到了灯,大概是举相机的高度估算偏了吧。”Lily说。

莉莉一只手拿着细长的盲杖,另一只手试着靠近墙壁,抚摸着贴在墙上的照片,这些照片被展示在一个小型的照片展览中。来看展览的人看到她,立刻被吸引住了。

人群中,Lily的外在特征让人无法忽视:她的左眼完全阖上,留了一条向上弯曲成弧形的缝,右眼的缝隙稍宽,也只透出幽深的黑。照片上方的信息写着,Lily出生于1995年,一岁时被查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视力慢慢变模糊,五岁彻底失明,从此失去了对光的所有感知。

莉莉在即时APP“城市追光”摄影展上的摄影作品

“真正打动我的瞬间就是这些周而复始的细节,我还想拍地铁站里匆匆赶去上班的人群,还有地下室守自行车电瓶车的老爷爷,可是等我犹豫一下就来不及拍了。”

莉莉总是笑着说话。有人称赞她拍了很棒的照片。她咧嘴一笑,说了声“谢谢”。一起过来的视障同伴桃子建议她少喝咖啡。莉莉跳起来争辩道:“都是清咖啡。”说完又捂着嘴笑了,仿佛眼睛因为笑声而眯弯了。

她眼前黑暗,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失去色彩。手机和网络改变了很多事情。当她将iPhone靠在耳边,指尖在屏幕上快速划动,在辅助功能VoiceOver的帮助下,就可以和其他人一样熟练地使用微信聊天,刷微博,“看”小说、视频,玩游戏,网购……

我试着体验Lily用手机的感觉,听到她耳朵里有一串快速的电子声音,快得她完全听不懂,像是一种噪音。她告诉我这大概是每分钟700字左右,和用眼睛看书的速度差不多。

要出门时,Lily通常和家人或同事结伴。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走了十多分钟的路去地铁站,Lily教我把手臂自然垂下,让她从斜后方挽住,“你用正常速度走就行了,不用放慢的。”她说。上下台阶也不需要口头提醒,她能根据我移动的幅度判断出来。

莉莉正在下班的路上

在地铁站里,她可以做到独自行走,因为不像街上有那么多障碍物。Lily用盲杖快速左右轻敲前方的地面,到了该转弯的地方,动作流畅地转了个身。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想了想说,因为熟悉,还有靠近墙的敲击声会有细微差别。

莉莉在上海虹桥路的盲童学校就读了十三年,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她喜欢民乐,曾三次获得上海市音乐协会举办的金琵琶独奏大赛一等奖。她经常去剧院欣赏戏剧和音乐会,也喜欢讲故事和脱口秀。她也是第一个考上中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盲人学生,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在食堂吃饭。莉莉对大学校园最深的印象就是“没有一条路是直的”。

毕业后,Lily成为“黑暗中对话”的全职导赏员,同时还要写公众号的文案,做活动策划。在“黑暗中对话”全黑的体验馆里,视障者成为领路的“导游”,让每个前来体验的人尝试在黑暗里感知周围的一切。

在这些天里,跟Lily的对话让我重新认识了视障群体。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年轻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她的故事或许能带你进入一段不一样的“黑暗之旅”。

这几天和莉莉的对话让我重新认识了视障群体。从小失明的年轻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她的故事可能会带你进入一个不同的“黑暗之旅”。

莉莉

以下为Lily的自述:

我开始想:我不想做盲人按摩,以后怎么办?

我是有视觉记忆的,五岁之前眼睛还能看到东西。你可能觉得奇怪,那么小记得住什么,但因为我看过的东西少,所以印象很深。有时我问妈妈是不是发生过一件什么事情,我妈很惊讶,说你怎么记得,那时候你才两岁。

但是我真的记得小时候在广州的一家医院看到我的眼睛。我家以前在温州农村,我有一个哥哥。一岁的时候被发现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父母为了我的眼睛去了很多地方。当时中山医院的专家从美国回来,他们就带我去看了。不知道是技术不够成熟还是设备不够先进。严重的左眼很早就摘除了,然后右眼慢慢萎缩,然后视网膜脱落。

莉莉年轻时的照片

对我来说,其实没有真正看清的时候,我不知道、也没办法知道真正看清是什么样子。就像大家以前看那种旧的小电视,也不会觉得看不清楚,只是跟现在的高清视频对比才知道什么是更清晰的图像。

我对自己的脸没有任何记忆。我不记得我的爸爸妈妈,也不记得我自己的。但我记得,小时候,我喜欢照镜子。当时右眼正常,左眼装了义眼,看起来都很大。我梳了一个整齐的刘海,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超级可爱。

有一次和家人出去玩,我抱着一只小熊玩偶拍了张照片。那个相机特别好玩,相片会从相机里滑出来,我激动地指着相片上说,这个是我,这个是小熊。我有这些记忆,即便画面里的人都面目模糊,也记得当时的感觉。

直到现在,晚上做梦的时候,梦里的一切都来自童年的回忆。虽然我的脸还是模糊的,但我知道谁是谁。有时候觉得梦很真实,写了好几个,以后打算写小说。

在逐渐失明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怎么适应生活,可以不用依靠视觉。真正意识到自己看不见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一件问题,其实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将来要干什么?

因为我面临一个选择,是中学还是高中?选择一所中学意味着学习按摩,也就是毕业后去给盲人按摩。如今,一提到盲人的工作,人们就会想到盲人按摩,总有这样刻板的印象。但是盲人真的愿意做按摩吗?反正我也不想按摩。

于是为了不做按摩,我就一定要读高中,要考大学,可是读完大学之后能做什么呢?我没找到答案。反正能考上大学已经是意料之外的事,这么不可能的事情都发生了,就觉得走一步算一步,计划没有变化快。

我的校园生活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

我在上海的盲校里待了十三年,最有活力、最认真、最精彩的人生阶段是在这里度过的。

莉莉用电影摄影机拍摄了盲校的大门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经常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大多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名着。记得我借的第一本盲文书是《木偶奇遇记》,印象很深的是《红楼梦》的节选本,可惜没有完整的版本,到大学时我才用手机把它听完了。

盲文档的制作成本非常高。国内只有两家盲文印刷厂,主要为盲校生产教材。有些盲校教中医推拿,要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所以很多盲人文献都是关于中医的。像上海,文化课的教材比较多。

在盲校里,手工课是必修课。我们做过各种类型的手工,比如折纸,我用扑克牌折过一个花瓶,得了一个比赛的金奖,被拿去网上拍卖。另外还有陶艺、编织、缝工、烹饪,中学里有木工。

莉莉在盲校上手工课,

我们那时文化课要求没那么高,下了课有很多兴趣组可以参加,我最多的时候同时参加了十个,有手工、乐队、合唱队、踢踏舞、鼓队、文学社、话剧社、朗诵……我好奇心很强,曾经有一度觉得自己什么都会,简直逆天。不过后来出了那个环境,发现很多自己觉得厉害的“本领”换一个环境可能没什么用。所以后来的爱好就更多是纯粹的喜欢,不像小时候一定要展示出来。

当我在高中遇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时,会激发我们的兴趣和个性。她从不布置作业,只要求写论文。因为她的人格魅力,我非常喜欢语文课。高三的时候,华东师范大学所有专业都向视障人士开放,高考成绩好的时候选择了中文系。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向特殊教育部门申请。

这几年,一些大学慢慢对视障群体开放了,但这样的开放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人拿到通知书,9月去学校报道,结果学校不让盲人住校,或者家长一定要去陪读,双方都会出现很多情况。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大学的时候,同学带我去上课,吃饭,回宿舍。在食堂,我一般都是坐在座位上等大家做饭。课堂上记录老师的讲课内容,通过录音进行复习,将课件复制回来,用软件进行阅读。我的校园生活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

我很庆幸自己大学读了中文系,这是一个涉猎领域很广的专业,我遇见一些渊博的老师,启发了我如何看待和分析事物的思维。

但仍有不少高校招收视障学生,称之为单考单招,将视障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相当于画了一个圈,把他们圈养起来。专业有限,一般是音乐或者中医。事实上,他们从未走出盲校的环境,无法融入社会。

这也跟家庭和盲校的教育有关。之前有一群杭州的盲校学生来我们这里交流,他们连盲杖都不会用,完全不具备定向行走的能力。很多视障孩子的家长心态也有问题,要么不准别人说孩子有哪里不好,放在温室里捧着,要么觉得“看不见嘛以后找个人照顾,能活下去就好了”。这些父母不觉得需要训练他们的生活能力,甚至就没想到孩子能独立生活这件事。

在我家,我妈总觉得孩子比自己强,所以初中以后不管我说什么,她都会觉得我女儿讲道理,会尊重我的想法。我父母心里知道,孩子以后要自己生活,不能一辈子看着我。也许其他父母能理解这一层,但他们能做到不同程度。

学生时代的莉莉

智能手机带来了整个世界

中国的视障人群看似很多,有1800多万,但其实平时在网上交流的人并不多,会形成一些小圈子。我们使用的交流平台和其他人一样。以前是论坛,后来是QQ群,现在是微信群。我们也用流行的东西。

一个群体一旦人数多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态度。有的盲人习惯性认为,我看不见了,你们就应该帮助我。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也觉得理所应当。或许这样的人很多,反而像我这样的才是异类,我也不喜欢跟他们接触。我身边的视障朋友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我有一位视障同事喜欢化妆,她还会教别人化妆。

科技改变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记得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有句话说你不知道隔着屏幕跟你聊天的是人还是狗。现在你不会知道和你聊天的人其实是瞎子。

我的第一款智能手机是iPhone5,2013年买的。在盲校住宿的时候用过非智能手机,主要是跟父母打电话,记住几个号码,其他功能都用不上。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彻底改变了。

苹果和安卓都有一套兼容无障碍兼容的开发方法,帮助特殊群体在互联网世界中顺利前行。然而,中国仍有许多应用不愿意遵循这套规则,这可能在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没想到这么一群人用手机。

我们有一个视障者自发组织的小群,会去联络一些互联网公司,告诉他们需要为视障群体提供无障碍的支持。有时候对方会问,视障用户有多少?事实上,占比可能非常小。我能理解开发者的思维是想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多人群的需求,他们可能不想考虑这么小众的用户需求。但我们会回应:既然iPhone里自带VoiceOver这个辅助功能,应用跟系统功能有兼容性问题,说明是你们的App有问题。

我经常在淘宝上网购商品,规格写的很清楚。只要文字描述清楚,其他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但有些还是解决不了。例如,茶壶无法通过文字想象其壶嘴的弧线是什么样子。所以如果我看到我想买的东西,我会让我的家人在下单前看一看。或者是同事朋友在生活中买的东西,感觉实体,觉得还不错,就直接要了购买链接。

有时候产品信息写得不清楚,我也会直接找客服问。尴尬的是有的客服就扔一张图过来,我也不想解释我看不见,这时候我可能会说,我这边网速太慢,图片加载不出来。

喜欢玩写奇遇的游戏,比如0528,不同维度的交流,都比较有戏剧性。还有国外的独立游戏,比如Lifeline,里面的主人公生活在Tai 空的一个星球上。你帮他做一些选择,帮他活下来。

手机游戏《生命线》截图

看视频最好用的是YouTube,其实它也没有刻意去做无障碍支持,但因为没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功能,就是用最基础、规范的方式写的,恰好符合了无障碍的标准,操作起来非常顺畅。

至于国内的视频网站和应用,你在视觉上看不到任何问题,但我们听起来好像有很多问题。比如最近主页上肯定有很多热门推荐。看屏幕的时候,这些内容都是链接在一起的,我不能不停顿的选择。搜索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是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可以大致估计它的位置,然后触摸它。如果发现错误,将其关闭并重新选择。

我不喜欢开弹幕,看一部电影本身就要花很多时间,可能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我要用三个小时才能看完。因为需要停下来倒回去,有时没听清刚才那段对话说了什么,有些细节一遍听不清楚。我现在能想到印象比较深的电影是《疯狂动物城》,当时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遍配音版,然后回家再慢慢刷原版。

我这辈子总说“看电影”“看视频”,但回到家乡,总得有人指出来。你怎么能说“在看”?他们会故意避免在我面前说“看”字,甚至告诉我不要说。但你要告诉我“听视频”有多难受。他们这样做不一定表示尊重。他们可能只是想找茬。

只要心里有尊重,就算叫我“瞎子”也可以

有时我拄着拐杖走在路上。孩子看到我闭着眼睛,就会好奇地问父母:“这个人怎么了?”其他孩子会直接问:“她瞎了吗?”

家长当然是明白的,但通常不会直接回答,赶紧把小孩拉开说“别问别问”,还有的家长可能是怕伤害到我,就跟孩子说,“人家眼睛不舒服。”甚至还有老人会编些说法,比如她有特异功能的,你做了什么她都知道的。

真是哭笑不得。相反,我觉得如果有机会让孩子了解一个陌生的群体,是一个直接正面回答的好机会,会让孩子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对视障群体的一种尊重,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回避什么。这个社会对我们的偏见已经够多了。

有一次跟朋友在外面吃饭,在场很多人可能没接触过盲人,当我开始吃饭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地说,“你还能自个吃饭啊?”

一位视障朋友被当地电视台请去拍摄慈善募捐节目,导演必须安排一个女孩来喂他。这真的太假了。这种事情播出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好像是正常状态,加深了盲人做不到这做不到那的印象。

我今年遇到起码四拨人,说要为盲人设计各种创新产品,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他们就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觉得我们不能倒水,觉得我们挤牙膏有困难,或者说导盲杖需要什么智能的功能,很多都挺逗的。

有人为盲人设计了一副眼镜。车架上装有小充电宝大小的摄像头、麦克风等。这个设备的功能是报警提示,如果1.5米内有东西出现,就会发出警报。然后他来给我们做测试,我的一个同事穿上就出去了。风一吹,我的头发就飘了起来,开始响个不停。

这个产品还号称可以帮你看路,怎么看呢?就是按一个按钮,呼叫客服,通过摄像头帮你看,语音给你指路。

以前大家都叫我们盲人,后来又叫盲人,现在都叫视障。很多人觉得“瞎”就是不尊重,那么“瞎”和“视障”哪个更尊重呢?其实我觉得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尊重我,即使你被称为“瞎子”,你也会尊重我。

我对这些称谓没有那么敏感,很多事情不是说出来,是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可能口头上称你为视障者,但脑子里想的是瞎子,流露出的态度也并不尊重,那嘴上怎么说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之前遇到一个客户,说我们来这里是因为觉得对不起你。我们没有拿这个单子。

在地铁站我提醒路人,要注意看路

2017年初,我大三的时候,来《黑暗中的对话》做兼职。我是2013年了解到这个组织的,因为当时他们成立了一个大型的公益学院,为视障人士提供一些职场培训,比如使用电脑、定向行走、着装礼仪等等。在这里工作的很多人都是我在盲校的学姐。

下班后,莉莉的视障同事和他们的保健同事一起去了地铁站

工作日9点上班,我定早上7点的闹钟,经常会赖个20分钟的床。直到我能清楚感知到外界的环境,能够做出回应,我就知道我醒过来了。起床之后我会给自己梳马尾,辫上麻花辫。我的头发有点自然卷,摸起来毛躁,但是在我印象里长头发的样子很可爱,所以坚持留长发。

我妈送我去地铁站,我直接从服务中心旁边的通道进出。残疾人的公共交通是免费的,所以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我比较熟悉。有一次晚上十点回来,工作人员看到我说:“你今天去听演唱会了吗?”后来才知道妈妈在那里等我,和他聊天。

在地铁里,我能感觉到大家都挺忙的,都在低头看手机。每次地铁门一开,一大波人群涌出来,那个场景应该挺壮观的。拿到胶片相机的时候,我就很想把这个画面拍下来。

大家都很忙。我想集中精力感受周围有多少人,尽量避开人群。我见过几次。有些低头看手机走路的人被我的拐杖绊倒了。手杖滑落到地上,啪的一声折断了,吓了他一跳。所以我提醒他注意道路。他急忙说,对不起,对不起,然后试图帮我捡起手杖,但我已经自己捡起来了。

似乎我真的会更仔细地去观察感受周围的环境,反倒是这些路人,沉迷在手机里好像完全注意不到周围发生的事。我身边有的同学也是这样,眼中只有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闷头去追求这个目标时,可能忽视了路上还有其他需要关心的东西。

因为没有光感,所以白天黑夜开灯对我来说都一样。当然,当你头晕的时候,你会眼冒金星在你面前。

小时候回老家,我待在房间里写作业,写盲文会发生哐哐哐的声响,然后我又没开灯,姨妈从阳台上晾完衣服经过,听见一片黑暗里发出奇怪的声音,被吓到了,对我说,“哎哟喂,你下次一个人在家把灯打开啊。”我当时心想,我开灯做什么。

小时候的莉莉

其实如果我在房间里开灯,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看见我。但我还是经常不开,因为我会忘记关灯。我妈经常有一个动作,她发现我在房间里,灯是开着的,就帮我关掉。

我不想结婚,因为视障人士的婚礼太尴尬了

下班回家之后,心情好而且不困的时候,我会练练琴,想放松就刷刷小说、视频,然后跟男朋友聊天。

我男朋友在长春。我们是异地恋。他还有视力障碍,有先天性白内障和一点残余视力。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因为一个开箱视频,他当时做了一个iPhone6s的开箱视频,主要是演示如何激活手机使用VoiceOver。后来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聊天小群,都是比较志同道合的网友,直到有共同认识的朋友来传话,我才知道他喜欢我。

我的第一反应是,啊,他为什么喜欢我?

其实我之前对谈恋爱的态度是,如果有机会可以谈,没有就算了,我单身也过得挺好的,反正我也不想结婚的。

后来才知道,他进入我们微信群后,觉得这个女生声音很好,性格直爽,聊天也很好。朋友中途去世一段时间后,2017年12月来找我。然后在1月18日,我们第一次见面。

当时我有一个蛮喜欢的评书演员在北京演出,就顺便跟他见了一面。见面之后觉得挺好的,于是网恋变成了异地恋。平时我们会挂着YY聊天,这样不会影响别的通讯。

到现在,我还是不想结婚。即使我想和他在一起一辈子,我也觉得好像没有结婚的必要。当然,我父母希望我结婚,我最好生个孩子。他们认为当我老了,会有人照顾我。但是我觉得我不能决定我孩子的生活。他/她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照顾我。

我的外公外婆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两个人待在两家,互相作伴,不需要别人照顾。而且就算老人家夜里有什么事,及时打120的作用比孩子在家要大得多。

我不想结婚的另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不想举办婚礼,这几年参加各种视障人士的婚礼感觉很尴尬。尤其是两个视障人士结婚,总会有一些感情上的联系。

我有两个视障朋友结婚的时候,当地的婚庆公司要把他们的婚礼做成一个宣传模板。当我听到司仪在上面用力地煽情,真的想冲上去说,你下去我来。

视障群体中有各种各样的个体,但很多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设定我们。但即使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我们都是不同的。

我有位同事叫“大叔”,他有一只眼是全盲,一只眼有残余视力。有一次在分享的时候他说,他看得见的那只眼睛啊,前面该黑的时候是黑的,该亮的时候是亮的,而看不见的那只眼睛前面,一直都是光芒万丈。

有时候你看不见,不一定是光明,也可能是黑暗。

“黑暗中的对话”体验馆的墙上写着小王子的一句话

二维酱

In dark,we see.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远东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dj6688.com/caijing/43899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胡德夫简介 “历史村镇的未来”文化体验之夜︱胡德夫《来苏·秋思》 下一篇: d3072 7月10日长三角铁路调图 增开这些线路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