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远东新闻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孔子的学生 孔子教给学生的必修课有哪些

导语:编者按:《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
编者按:《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崇高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孔子大历史》就是要摆脱孔子“圣人”的光环,恢复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恐惧,也有迷茫、纠结和执着。作者李硕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和动机,从而勾勒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孔子形象。

阳虎为政这些年,孔子没什么官职和社会活动,一直在专职授课。40到50岁这段时间,是孔子思想的成熟时期,也是他的学说开始被人们了解、接受的时期。

孔子一生有许多弟子。《史记》说他有三千弟子,名单上有七十多人。这是一种不同的情况。首先,像孟和南宫这样的高级贵族要求孔子做私人教师。他们基本没有师生礼,主要是因为用人单位和员工的关系,不会被列入孔子的学生名单。

其次,有一小批弟子,像子路、颜回、子贡这种,长期追随孔子,关系超越了一般师生,甚至接近父子,等孔子当了官,他们也有机会,这是孔门弟子的核心成员。

第三,大部分弟子交学费是为了向孔子学习一些文化,但没有很深的关系。特别是孔子地位高了以后,很多弟子都来了,但是孔子自己教不了,主要是靠那些核心弟子分头教,可以算是再传弟子。早期,孔子教弟子“六艺”知识:礼、乐、射、御、书、数。

先说“礼”,它是各种社交礼节,背后则是身份制度。所以周人的礼,混合了制度和民俗两个层面的东西。小到一般贵族的婚丧嫁娶、祭祖待客,大到国君会见国君、国君朝见天子,周人都有一套繁琐的礼节。这些礼节,孔子喜欢说是周公制定的。其实周公掌权时周人刚开国,忙的是“大分封”这类军政大事,应该还顾不上婚丧嫁娶的礼仪问题。

贵族阶层的民俗也发展缓慢,有些最早出现在一个地方,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就像晋国,穿黑丧服,是因为晋文公刚刚去世,晋国想和秦国打仗。穿白色丧服出门觉得不吉利,就换成黑色保存了下来。

再比如,鲁国女人服丧,要用麻线扎在头发上,这是孔子出生前18 年,鲁国跟旁边的小国——邾国打仗,死了很多人,家属去迎接拉回来的尸体,都在头发上扎根麻线。为什么扎?不知道。但此后鲁国女人服丧,扎麻线就成礼俗了,又被孔子编入了正规的丧礼。孔子的学生南容母亲死了,孔子还教侄女怎么往头上扎麻线。

又如鲁贵胄送礼物,可用鹅、羊羔,轻重不分。然而,当孔子50岁的时候,也就是阳虎掌权的最后一年,金来帮助鲁国抗击齐国。双方见面时,晋军总司令范献子拿羊羔当礼物,两个副手拿鹅当礼物。从此,鲁国人民觉得羔羊优于鹅,“鲁开始是羔羊”。

到孔子教弟子的时候,他们开始拿笔把这些礼节记录下来,方便记忆和传授。这就是现在的《仪礼》等篇章,里面有士人的成人礼、婚礼、相见礼,还有贵族们请客宴会、出使外交、国君招待大夫、大夫朝见国君、丧事、祭祀等种种礼仪。这些礼仪越来越繁琐,一般人逐渐搞不明白,得有专门懂的人,给贵族或国家当管事、司仪。这些人就是后来的儒家,礼是他们的老本行。

音乐就是音乐。

周人贵族的礼仪,特别是外交、祭祀,都要有音乐伴奏。所以儒家不能不懂音乐,这也是孔子教授的必修课。他给弟子上课,常常是几个人坐着聊天,讲一阵自己的学习心得,弹奏一会儿琴。

孔子本人特别喜欢音乐,这是他最大的爱好。在没有收音机和录音机之前,音乐是一种奢侈品。各个国家的朝廷中都有专门的音乐官员被称为“老师”,他们都是盲人,因为他们对声音很敏感。大贵族有自己的家庭乐队。春秋时期,贵族吃饭都有乐队伴奏,被称为“钟鸣石鼎”。比如宋,有一次想和一个大臣商量事情,听到大臣家里传来一阵铃声。宋龚景知道是大臣在吃饭,所以他让人们等音乐停了再打电话。

一般人,甚至一般贵族,都养不起乐队。像孔子这样实在喜欢的,只有自己学。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哪儿都要跟当地的乐师学音乐。他听见别人唱没听过的歌,也要让人家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弹琴,把调子记下来。

另外一个现在人们不太了解的是,古代的“乐”也包括舞蹈。在贵族宴会上,主人和客人经常一起跳舞。有比较正式的场合,有朝廷的仪式和祭祀,也有集体舞蹈的程序,有点像现在的团体操表演。贵族子弟从小就接受教育,舞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该从十几岁学到二十多岁。

射、御,分别是射箭和驾马车。

这是武功,贵族的基本功。但是这两样东西不是书本知识,平时有条件的时候要多训练,然后在实战中锻炼。

西周的时候,周王朝廷有专门的贵族学校,教贵族子弟们驾车、射箭,也教一点文化课,那时就叫“大学”。但自从西周终结,朝廷东迁以后,王室的权威不行了,贵族学校也办不起了。到孔子时代,贵族只能在自己家里学这些,因为他们养得起教练师傅。

除了打架,这两样东西也有用。射箭也是一种高尚的游戏。当时贵族党派一般不打牌,而是射箭。如果你出去打猎,你需要射箭。

驾车像现在开汽车,自己用车当然方便,伺候领导也用得着。而且,春秋贵族的车是专用的双轮轻便马车,车体很小,敞篷,也可以加一个伞形的车盖,驾四匹或两匹马,可以跑得很快,也可以作战车用。这种车可以做得很高级,比如用昂贵的檀木制作,叫“檀车”,还可以进行很复杂的髹漆,再加上错金、鎏金等工艺,“美泽可以鉴”,鉴就是铜镜子,这是说车体就像镜子一样光亮华美。

画木是中国古代一项独特的技术。明末,欧洲传教士开始来华,最早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写了一本书《中国笔记》,书中提到他对在中国画桌椅感到惊讶。他觉得木制品经过这种处理后会成为艺术品。

这种高速轻便马车,商代后期的殷墟时期才出现,到秦始皇时还在用。它的制造技术很复杂,特别是和高速驰骋有关的车轴、车轮等制作工艺。《庄子》里记载一个专门制作车轮的工匠,他说:我这技术是多年学习加揣摩出来的,想把自己儿子教会也没那么容易。

然而,自汉代以来,这种两轮高速轻型马车逐渐失传,后世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因为骑马在汉代已经很流行了,人们在匆忙的时候骑马,所以他们不必坐马车旅行。车厢朝着宽敞舒适的方向发展,车厢是封闭的。拉马车的马比较少,一般是一匹,所以速度要慢很多。

再到宋代以后,文人已经完全不知道春秋时候的马车是什么样子了。明清时期的画家画过很多孔子事迹图,里面的车都是驾一匹马的厢式慢车。直到近现代,考古发掘出了很多商周春秋的殉葬“车马坑”,都是用真车真马随葬,这才重新了解了春秋时期的高速马车造型。

孔子成为贵族后,也补课,学会了开车和射箭。他把这些教给他的学生,他最需要的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这些。骑四马车需要很多复杂的技巧。以骑马为例。方向由拴着一匹马的缰绳控制。向右拉绳子,马就会向右转。拉左边的绳子,然后左转。将两者拉回到一起,也就是“刹车”。当四匹马开车时,它们有六条缰绳。如何把他们抓在手里,如何控制他们,《诗经》中称之为“六新娘在手”,很有学问。

四匹马为什么是六根缰绳,而非八根?因为只有靠外的两匹马负责转弯,各需要有两根缰绳。靠里的两匹马不负责拐弯,两根缰绳就合成一根,只负责“刹车”。

除了驾驶技术,还有专门的知识和礼仪要学。

那时马车都是载三个人,战车的规矩是驭手在中间,弓箭手在左,戈手在右,分别叫“车左”和“车右”。三人的级别是驭手最高,弓箭手、戈手次之。分左右的依据是什么?因为正常人都习惯用右手,左手持弓,右手拉弦最方便,所以弓箭手站在左边最合适。驾驶战车对打,距离稍远时,要让对手处在自己的左前方,方便弓箭手射击;但如果两车靠得近了,就要把对手放到自己车的右边,给戈手制造砍杀的机会。

君主和统帅使用的车不同于普通战车的规则,即首领在中间,骑手在左边,卫兵在右边。当司机和司机在车的右边时,他们必须是贵族,至少是学者,最好不要和大副同姓。三个人的服装应该有明显的不同,这样车底的人就不会轻易认错。

平时出门前,驭手要先拿着马鞭子站在车前,监督仆人们把马套在车上,因为驭手也是有身份的人,套车这种事不用亲自动手。

车盖好后,司机打开固定车轮的“台阶”,绕车一周,检查车身是否有问题,然后掀起裙摆,从车后上车,扶着车上的扶手带,双膝跪地。拿起鞭子的同时,用双手和手指夹住六条缰绳,开几步检查一切正常。然后停下来,站起来等领导出去上车。

侍从们簇拥着领导登车时,驭手要把缰绳和马鞭都抓到一只手里,腾出一只手帮着领导抓扶手带子。领导的专车有两根扶手带子用于登车,一根领导专用,另一根给驭手、卫士用。

领导们上车后,车下的侍从撤退了,马车慢慢向院子外面走去,侍从们步行跟在车两边。到了大门口,领队拍了拍车夫的手,示意减速,转身命令卫兵上车。当汽车靠近门口并在沟里减速时,汽车的右侧必须跳跃和行走,以防止事故...

给孔子驾过车的学生,有子路、樊迟、宰予、冉有、颜刻,家境大都不好,孔子让他们当义务的司机,他们也借这机会练习赶车,学这套本领。

不仅开车有礼仪,骑马也有礼仪。孔子对乘坐马车的强调是:上车后,面朝前站立,牢牢抓住扶手带;不要在车厢里掉头,不要大声喊叫,不要指着画画。这样既有安全考虑,又能避免打扰马匹或干扰邮政局长的注意力。此外,这也是一种庄严的地位,因为只有贵族才能乘坐马车,而且他们必须拥有上级的威严。

那时的马车上可以站着,也可以跪坐,但道路不好,马车又没任何防震设备,跪坐着会颠得很难受。有些高级的马车,会用整张牛皮做车厢底,这叫“革车”,坐在上面就不那么硌了,再垫上厚垫子更舒服。但孔子好像没有过这么奢华的马车。

在马车里行礼的叫“石”。石原本是车前的扶手横杆。在车内进贡时,要表情严肃地立正,双手放在横木上,故称“石”。一般来说,在进入城门和街区大门时,乘客应该“施”以示尊重。孔子骑马的时候遇到那些穿丧服修城墙的人,都想“施”。修建城墙的人都是底层人民,但都是为国家效力的,所以贵族们也应该表达敬意。

书和数,是书法和算数,也是实用技能,给贵族家当文书、账房先生,这两样有用。孔子以前给季氏家干活,管仓库,管牛羊,就是用这两样。

上述“六艺”是孔子早期教给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者的基本功。随着孔子及其弟子年龄的增长,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越来越高,课程被提升到六经。也就是说,孔子的弟子前期主要是六艺,后期主要是六经。我们将介绍孔子晚年的六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远东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dj6688.com/guonei/43945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真人版芭比娃娃 风靡全球经久不衰的芭比娃娃竟然是鬼 我表示不信 下一篇: 割生殖大案 阿部定事件始末回顾 勒死情人并割掉其生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