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远东新闻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力透纸背的主人公是谁 专访南香红:非虚构写作可以达到文学一样的高远境地

导语:访谈人 | 刘蒙之南,专题记者、非虚构作家,曾任新疆日报记者、《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除了出版了大量影响广泛的专题作品外,她还出版了《王选抗战八年》《大灾难时代的媒体运作》《神住
访谈人 | 刘蒙之

南,专题记者、非虚构作家,曾任新疆日报记者、《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除了出版了大量影响广泛的专题作品外,她还出版了《王选抗战八年》《大灾难时代的媒体运作》《神住新疆:东西方文明的大相遇与大融合》《野马的故事》等作品。

早在担任《新疆日报》记者时,南在《南方周末》发表的新闻作品《楼兰:百年未解之谜》《奇幻尼雅》《蛟河故城:地球上最完美的遗址》《吐鲁番: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等,就深受读者欢迎。2001年加入南方报业部后,南洪翔在《南方周末》担任记者,她的长篇新闻报道逐渐呈现出创新的文本特色和阅读体验。从2001年到2005年前后,南发表了《三峡,不能说再见》《大鱼之死》《极罪》等数百篇特写,标志着她的特写风格逐渐被人熟知,新时期新闻史上的“中国式特写”面貌逐渐清晰。

和南香红老师的访谈是在北京的一个茶馆进行的,那阵子她在家里沉浸在日军细菌战的写作当中,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之前我读过她的《常德1941-1943:鼠疫围困的城市》,很是为残忍的细节披露所震撼,但其时我仅仅以为是单篇文章。当她告诉我该文只是她写作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正在进行跟多内容的写作时,才了解她正在进行艰辛的历史钩沉和掘进。2002年,《南方周末》指派特稿记者南香红采访日军细菌战,如今她早已离职,细菌战却成了非虚构作家南香红自己派给自己的历史使命,无法推卸给别人。与特稿写作相比,大体量的非虚构写作是一件更耗费精力的事情。为了完成这项属于她的历史使命,她需要规律的起居,规划时间,分配精力,不能熬夜,否则第二天就精力不济。和新闻的“闪电战”性质相比,非虚构写作更像是“持久战”,她沉静地推动这项写作使命的达成。江艺平女士对南香红有这样一句评价:“南香红固然具有观察事物的敏锐直觉,捕捉细节的超常能力,力透纸背的写作才华,不过,比起这些优异的秉赋,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敬畏和谦卑,更值得我们珍重。”这段评点一语中的。

以下是采访记录:

在《南方周末》工作之前,你曾经在《新疆日报》供职,可以聊聊这段经历吗?

南:我在《新疆日报》的时候,是一个搞政治的记者。当时已经有很多南方周末的媒体了。新疆日报也推出了周末版,我在周末版编辑的。在那里写作会更容易。其实我还是拒绝了新闻体裁的语言。早年多读欧美媒体的文章。写作方法之类的都是美联社采访过的很单薄的小册子。有时是内部分发,有时可以购买,但规模都很小。我读了那些书。

在《南方周末》工作之前,我就已经在上面发过一些东西了,《野马的故事》《塔里木河一点一点消失》《交河故城——大地上最完美的废墟》,我记不清具体发了多少篇,那会儿会用到“观察法”,“观察法”要求文章有现场感,《南方周末》有一个观察版,我就给这一版投稿,我与编辑相互不认识,都是用版上印的电话交流稿子的,就这么建立联系了,后来就到《南方周末》工作了,

一开始,我是那种想跑新闻现场的调查记者。做了几篇文章,觉得不是特别适合我。后来《南方周末》要做城市版,就问能不能写专题文章,当时报纸不同意。我觉得特别的文章要花很长时间,要花很多精力,所以我没有这个条件。但是城市版的手稿都是以故事为特色的,所以我觉得我在《南方周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果我想继续调查新闻,我可能做不到。它有任务要求,需要你多长时间完成一篇稿子。如果你没有完成,将会受到制度上的惩罚。

什么样的选题能够引起你的书写兴趣?

南:有人说我是文化记者。其实在《南方周末》里,我一直在新闻部,但从来没有进过文化部。人们认为我的手稿有文化气息。比如三峡、旧城改造、新疆系列等。,都有这种感觉,而且我可能更关注新闻以外的事情。

你的文章总是带有文化的底色,就好像被浸泡过一样,特别好看。

南:是的,他们说我是文化记者。我觉得这是一种潜意识:除了告诉读者这个消息,我还想告诉他们更多的事情。我写了一篇关于塔里木盗墓的稿子。按道理应该是调查报告,但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不像是调查报告,更像是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盗墓贼偷窃的故事,它还能引出那种历史文化的价值。如果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会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那些政治的、社会的,或者其他类的题材。

南:不能从文化角度说。我觉得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无论写什么,都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因为每一条新闻的背后都有一个非常宏大的背景和历史,而你要挖掘这些东西。

你的这种视角是不是跟你在新疆的生活有关系,我觉得地理环境是可以塑造人的。

南:我在新疆的时候,写了一篇获得中国好消息奖的稿子,叫《孤独的冰雪文化》。讲述了新疆冰雪丰富,却没有资源搭建平台去挖掘和写作这样的东西,这也和研究文学有关。我觉得有文学背景的记者和学新闻的记者还是有区别的,学文学的记者会有更深的文化底蕴。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什么的。我也喜欢这个专业和古代汉语。工作后,尤其是当记者,一直有一个不敢说的想法,那就是当作家。作家不是在80年代变得很受欢迎吗?只要能送点东西,绝对不可能。

《众神栖落新疆》,九州出版社,2011

面试前你通常如何收集信息?

南:每一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可能不知道要准备哪些东西,遇到了什么就去写什么,自己感兴趣就往下钻研。到了《南方周末》之后就会搜集一些资料,把背景整理出来。现在的话,我肯定是各种准备都要做,细致到把整个历史的背景情况都搞清楚后,才能知道自己要采访什么。

刚做专题记者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很难的采访?主要指难以捕捉的采访对象。

南:采访的情况各种各样,我觉得还好,没有特别为难的时候。但也会有,比如拿不到东西。

你在面试中使用速记或录音笔吗?

南:我做速记,我以速记为主,录音笔是次要的,就是做备案用的。一个采访下来我会有一个本子的记录。

如果受访者说得很快怎么办?

南:我也差不多能跟上,虽然做的很乱,但我能看得懂。我觉得现在的小孩,新闻学院没有训练他们做笔记也是一个问题,好多人都全程依赖录音,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重听录音太浪费时间了,在笔记本上你可以扼要记载,还可以把你想问的在旁边做标记,如果你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他说的有问题,前后对不上,还可以在笔记本旁边做标记,等采访对象讲完后再翻回来问。

有些特殊的人,比如专家,需要你把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这需要录音,但大部分采访不需要录音。不记笔记是一种懒惰的坏习惯。首先,我们应该鼓励每个人做笔记。

你现在在写细菌战,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很多人面对大量材料的时候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你有没有自己的技巧?比如说这个材料我应该怎么处理一下,弄个逻辑出来,再深入。这个问题特别具体,初学者很容易碰到这样的问题。

南:我认为你需要消化,慢慢阅读,理解这些材料,超越它们,永远不要混合它们。最后你会成为材料的一部分,会比较麻烦。在充分消化理解材料后,你整理好主题和线索,心中几乎有了一个感觉:该说什么?如何安排结构?哪些细节该用,哪些细节不该用?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已经很清楚了。

在下笔之前这些问题就比较明晰了吗?

南:是的,差不多吧。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盲目写不是浪费时间吗?

但是很多初学者在面对海量的素材时会陷入困境,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头尾,应该还是没有消化。

南:对,没消化。没有从这里头抽出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写事和写人还是不一样,你看到的常德细菌战的事,它里面有对现在活的当事人的采访,有档案资料,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很杂的,有那时候国民党的历史资料,有当年国民党卫生署的报告,还有日方资料,很多写作者不能把资料消化掉,他为了证明自己,就把很多东西都堆上去。但你要真正地写作,尤其是新闻写作,你的对象是普通的大众读者,不是学者,你要做的是能把这个东西写得能让普通读者读懂。

我对材料的选择相当有节制。我将按时间顺序整理它们。整理后,我可能不会全部使用。我会挑选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例如,第一次报告会议对老鼠感染率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预警。预警后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到了第二次报告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死人,到了第三次我可能会挑肺鼠疫,因为肺鼠疫就是鼠疫。到时候,你要做详细的记录。后来,军队不得不驻扎在城外,封锁城市。你要理清事情的发展过程,不要去溶解材料,不然怎么用很多防疫材料。很多人消化不了这些材料,因为他不明白自己想写什么。

可能没有耐心去消化材料,这也是一个耐心的问题,因为要反复去看。

南:耐心,还有各种因素。他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使用它。

写细菌战这个题材心理上会艰难吗?

南:你可以写任何题目。

我不是说写作的技术层面,我突然想到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会接受很多令人不适的信息。

是的。我现在比以前好多了。2005年我相当消极。现在心理会更强。

你写《野马的故事》特别生动,采访人,写人会比较容易,因为人可以交流,但是写马也能得这么生动,是不是有什么同理心?你会进入到马的世界里去,包括马的精神世界,一些人是没有这种渗透能力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南:我一点也不惊讶。以前在新疆接触过哈萨克马,但从来不知道马的家世和生存。当我和马主交谈时,我特别震惊,比如种马的主导地位和母马的跟随。种马必须先征服母马,然后才能征服其他母马,种马应该保护其群体成员的安全。知道这个我很震惊。就像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地球的脉搏》一样,呈现的是一种动物秩序。当人类真正理解时,你会认为动物能做得比人类更好。

你这么一说我也挺震惊的,马跟人类一样,也有它们文化和制度的传承。

南:动物的秩序是自然的规律,人要敬畏。我非常反对“人可以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观点。大自然有你不知道的能力,那么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什么?

马在自然的环境之下是能征服多少就征服多少,在人的圈养之后就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了,一匹公马要征服一匹母马,首先一步,就是要把母马之前所下的马驹杀掉,杀婴行为出现时,饲养员就慌了,你看着小马驹好好的,但那匹公马以极快的速度冲上去咬死,咬死后甩起来扔在地上,母马打不过它,公马杀婴之后,母马就会归顺,如果不杀婴的话,母马就不让它靠近,要去做抗争,只能在旁边看着,站起来倒下,倒下站起来,挣扎着死了,你看到就会觉得它作为一个家长太不容易,比人不容易,这种故事我觉得它是一个能打动所有人的故事。2005年我在人大开研讨会,我就说寻找永恒意义,新闻是速死的,你写永恒意义的东西,若干年后再看还是可以打动人的,是有意义的。

发现了这个东西,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的水平差不多了,有了有意义的探索。

南:所以我觉得新闻不能局限于新闻本身,特别是特稿写作和非虚构写作,如果只是写事情本身的话那就没有意义,事情之所以值得写,那肯定是有一种公共性,有人类的共情,或者是关系到更多人,关乎于命运、意义、前途这样一些重大的共性,那么你才要写。

现在看到很多新媒体都在做类似的非虚构写作,但我觉得他们的问题在于求新的角度。事件都是非常偶然和突发的案例,本身就是曲折的,他们的写作技巧更是猎奇。

南:可能会有一些,因为新闻本身就是要追逐它的离奇性,“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这样理解的话,它就是要追求特异,追求离奇,追求个案的典型性和鲜明性。但是你写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从这个人身上找到所有人的命运,你要建立起一种联系。比如一个人遭遇了众人不可能在正常生活中遇到的境遇,别人去看待他的时候,可以从中找到一种同理或者共情,把这种东西写出来后才会有典型意义和公众意义,你要去建立这种联系。

什么样的事件可以称之为故事?

南:比如平时我们给小孩子讲故事,从前有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要这样讲?但是突然有一天,一个事情发生了,然后这人怎么面对这个突然的事情,再然后就是事情的发展。这个事情之所以值得写,是因为它成为了一个新闻,成为新闻的原因是这个事情打破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街上天天人来人往,它是新闻吗?不是。只有当一个车冲向了马路,撞死了人,或每天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出现了某种变化,跟以前不一样,它就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了。

很多人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后变得愚蠢。当他们愚蠢的时候,他们会想,我怎么能让这种情况过去,回到我以前的生活?房子倒了怎么重新盖?怎样才能回到平静的生活?他开始选择,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勇敢面对,有的人可能逃避,有的人可能选择拿出很大的努力去重建,有的人可能会哭,而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

或许他以为会恢复到以前那样,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困难在等着他,更大的阻力让他不能够实现他的想法,这个人可能就会迎着困难而上,进行搏斗,最激烈的时候就是故事的高潮,高潮后有可能是主人公失败了,甚至死掉,或者从此再也没有信心和力量重建了,也可能他顺利战胜了困难,然后调动所有的力量与困难进行最后的一击,高潮后收尾,这就是一个故事,从一个开始走到结尾,要从结尾再走到开始是不可能的,它是时间线上的发展过程,到结尾的时候,你再回头看,这个主人公已经不是开始的主人公了,他以前的生活完全改变了,他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改变。这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波浪也得有三折,不曲折不复杂,没有波澜,那就不是故事。

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细节?

南:细节和场景都是为还原现场而服务的,它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作者不能跳出来告诉大家主人公很崇高啊,对某件事情很热爱啊,你只能用细节和事件来说明,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来,他看了你的细节,看了你的整个故事构成之后,他就会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这个人对某件事情是热爱的,这才是对的。

你如何观察受访者的心理活动?

南:就聊啊,跟当事人聊,跟当事人周边的人聊,相关的人聊。

你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

南:写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吃透材料后就开始写了,大多数都是这样,我没有太多去思考结构,想的只是“我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表达清楚,要分几块来表达,大概就是这样”,有时候在电脑上写几个关键词,也就写下来了。但我还是有一个经验,作者要有一种“读者意识”,想象读者坐在你面前,你要给他讲故事一样,你讲故事的语言和节奏对不对,对方会不会走神,你得去摸索这种感觉。如果我用了一个很长的开头,那么读者肯定早就烦我了,你心里要有底:读者想知道什么,被你调动起来了没有,你的节奏是快了还是慢了,装着这些读者意识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简该略,就会比较有把握。

你刚才提到一个“文章节奏”的问题。你能解释一下你对节奏的理解吗?

南:我觉得节奏是作者内心掌握的一个东西,体现在文章里就是阅读感,文章读起来不那么沉闷,不那么拖沓,就是好的节奏。我觉得这个还是要注意的,现在很多写作者也挺拽的,好像我就要写成这样,你爱看不看,虽然是有个人风格,但是你要考虑的是要照顾到普通大众。文章是要传达你的思想、认识、想法,如果你的文章别人读起来都很困难,你要怎么传达这些东西。我认为第一要义是传达,而不是你要把文章写成什么样,新闻最主要的是要让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背后复杂的情况和原因。

一般来说,如何开始一个标题?

南:标题有的是编辑起的,有的是我起的。这个也不好说,文章不一样标题也不一样。我觉得标题更多的是说你要对主题有理解,对主题有理解后标题就好起了。其实标题是主题的凝练,所以你首先要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主题,你写的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再去起标题。书的标题和报纸的标题也是不一样的,你发在报纸上的和发在新媒体上的也不一样,风格不一样,面对的读者不一样,传播方式也不一样。但所有的标题都是表达你最想说的那个意思,最想让读者了解的那个东西,这就是标题的意义嘛。以前在报纸上起的标题都很短,比较浓缩,现在新媒体的标题都很长,要一下子就把你吸引住了,比如说《野马的故事》,如果放到现在起标题的方式可能就是“新疆的一匹野马怎么怎么了”,但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

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如何对文章进行分段的?

南:不同的文章,分段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分段分的是文章不同的层级,每段说的事情都不一样,有的分段是平行的。我的这篇文章可能是由三四段组成的,但这三段四段都是平行的,比如常德的分段,有一段专门写防疫,有一段专门写鼠疫是怎么翻墙而出,向外扩散的,有一段是写这些人现在还活着,有一段是写听了他们的讲述,这些都是平行的,都讲的是常德的鼠疫、细菌战,但他们之间没有时间关系,没有前后的关系,但没有一级压一级的关系,是不同的一朵朵的花组成了花瓶里的花,这是一种关系。有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故事的发展脉络来写的,比如《两个男人最后的婚姻》,一开始是青年时代,他们发现自己是不一样的男孩,第二段,他们怎么定情的,第三,办结婚证,在一起生活,第四是他们的七年之痒,互相出轨,第五是他们重新寻找回来,第六是他们领养了一个孩子,等等。这个就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分的。我刚才说的有点像戏剧的换幕,是一种场景的转换,还有其他的分类,一时不能给你列举出来。所以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我写的时候凭感觉,其实没有想着要去怎么分。

有些记者的文章写出来是认不出来的,但是你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南:风格有时候是比较自然的,如果强制要去搞一些风格可能会比较困难。比如说我可能不太擅长那种思辨式的写作,我更愿意从故事里发现意义,而不是通过理论来阐述。风格可能也跟写作者的表达方式、路径有关,他思考问题的路径是什么样的,他习惯用什么样的路径来思考,在文章里会有体现,这也是风格的一种形成方式。另外,跟他的表达、遣词造句会有关系。

那么在你的写作生涯中,有哪些书影响了你呢?不管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

南:我不属于那种看得快看得多的人,看东西挺杂。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因为你要去研究某个领域,学习某个知识,你才会去看的书,一类是自己平时喜欢看的东西,前面看的我也不大记得了,我只能跟你说说近几年我看的东西,一个是《史记》,《史记》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看了《史记》以后很感慨,司马迁写的每篇列传都是特稿,我讲课的时候经常给学生说,这里面篇篇都是好特稿,他写韩信、写刘邦、写项羽写得多么生动,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不都是司马迁给我们梳理的吗?鲁迅对它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指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史家”就是它的纪实性。还有重读,有很多东西在重读后会给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读以后才发现以前看的东西和现在看的东西是两种东西,举个例子,重读《红楼梦》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高鹗不行,是因为他没有过过贵族的生活,《红楼梦》里,曹雪芹写他们用的东西、穿的东西、吃的东西是什么东西,高鹗写抄家的时候是什么东西,你就知道了,差别就在这儿。高鹗写的抄出来的东西要么是皮货,要么是黄金,都像是暴发户家抄出来的东西,曹雪芹写的林黛玉当年用的窗纱,贾宝玉穿的孔雀裘,那个年代没用过的人写得出来吗?另外,我写细菌战时看了一本《拥抱战败》,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它涉猎的范围,它的眼光,它对档案的使用,它搜集如此庞杂的档案、标语、宣传册子、实物等,以及采访到的人物,如何组成一个故事,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近几年看的也很杂,上海译文有一个非虚构小组,叫译文纪实,《末日巨塔》《广岛》等都很不错,让我对非虚构的理解有了一些深入,《广岛》可以向学生推荐,它写的很短,就写了六个人物,绝对是经典的非虚构作品,它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人物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经历到的,没有一句废话,整部书就是一部电影,像这样的书我都是反复看的,看的比较系统。

如何看待作者在特写写作中的情感和地位?

南:这个我有过一些思考,我看过港大陈婉莹教授写过的一篇关于客观性的论文,我挺认同她的观点,真实客观是不存在的,非虚构也是经过一个具体的人写出来的,这个人的思考、加工和认识,决定了这个事情呈现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我经常说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写出来就是不一样的,你能说不客观吗?能说是虚构了吗?未必是这样。因为你对题材的把握认识,决定了你对这个题材开掘的深度和高度,我们在操作手法上、细节上严格要求,不能虚构,但是你想追求百分之百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作者的情感肯定会在里面的,只是说它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会干扰读者对这个事情的理解,要从这个角度去判断,如果情感过于浓烈,已经干扰了事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那就不行了。如果是作者有节制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认识,又有大量的证据可以支撑自己的认识,我觉得这样就是可以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想写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应该如何准备研究?

南:就是学习,很多领域都是陌生的。比如写三峡的时候,怎么理解三峡对国家的影响呢?这些对我来说肯定都是茫然的。我当时去西南图书大厦买了一堆相关的书,看完又去四川大学采访一些学者,和他们去聊三峡的历史、文化、现实等等,还专门去三星堆看了长江流域的文明是什么样子,和黄河流域的文明有什么不一样。特稿的采访是一个多维度的采访,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去理解这件事情,要从正面、侧面、上面和底部分别来理解这个事情,就是要不断地学习。

一般来说,你是如何安排一天的写作时间的?

南:我在新疆的写作和在南周的写作不大一样,在新疆像平常人一样,需要夜深人静,需要熬夜,到了南周后,因为它量大,你不可能天天熬夜,要写就坐下来写,写不出来就写几个字再说。到了写书的时候,每天都要有规律地写。吃完早餐就开始写,写一会儿转一转再坐下写,写到中午吃饭,午休后接着写,但一般写到七八点就停止,最晚是晚上九点,就再也不写了,因为要避免失眠,失眠的话第二天或第三天精神状况就不太好。一个职业写作者要维持这样一个节奏和规律,不能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我就不写了,我今天郁闷我就不写了,或者我今天特兴奋连夜写,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天亮了我就下地,天黑了我就回家。

尤其是写书需要这样的状态。

南:对,写书特别耗体力和脑力,细菌战我已经写到47万字了,前面写的啥到后面都忘了,你要是没有体力怎样去坚持啊,不过写写停下一段时间再回来写,有距离了以后就能发现以前写的存在什么问题,再进行修改。

你是先写初稿再反复修改,还是写一段算一段?

南:我一般是要写完再修改的。有时候进入状态后一个小时休息一次也是不太可能的。一口气赶出来,比如一口气写完某一个段落,还是要改的。

如果你改变了,你会改变哪些方面?改变什么?

南:现在写书的话,改的就是前后的顺序,剪掉一些枝杈,当时写的不细需要重新查资料的出处,要修改的地方还是挺多的,文章在后期还要进行事实核查。

现在非虚构领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不应该只是好看。你认为它承担着什么样的社会功能?

南:它是对生活、对现实的一种记录吧,它探索了边界,就是我们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边界,可以有多远,有多高,比如它探索人心,那人心可以有多宽广,可以有多狭窄,可以有多恶,有多善,它是探索这个边界的。我觉得非虚构为什么叫非虚构呢?就是对人类正在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一些记录写作。但我觉得它的意义探索也可以达到像文学一样很高很远的境地,只不过一些作品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会不会有更直接的干预?例如,对于公共事件和公共生活。

南:如果是新闻类的,那它的干预性就更加直接,更加迅速,特稿写的就是事件本身或人物本身,如果是一部着作的话,它的影响可能会更长远一些。

你怀疑写作的意义吗?可能有人会这样想:我写了这么多东西,对我周围的世界有没有促进或者影响?

南:我觉得要是从“推动世界或社会”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就把它的功能单一化了,如果你把重点放到影响上面来说,你可能会感到很悲哀。我不太赞成新闻改变社会,我觉得一个记者或一个媒体应该是观察、记录、警醒的社会哨兵。你不能指望你的一篇作品或报道怎么样,你的责任只是客观完整甚至生动地把它说出来,至于它能起到的作用,那是它的连锁反应。你东西还没写呢,就期望怎么样,或刚写就想怎么样,你不能把你的目标盯在这个上面,而是要作为你的本职工作,把事情表达出来,传达出来,这是你的本职工作,我觉得这就够了,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就不要再奢望其他的了。

《镜像》栏目为第一期独家研究稿件,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欢迎记录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命运、世界形势和时代。请联系电子邮件reflections@thepaper.cn转载和提交。一旦通过,草案费用是有利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远东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dj6688.com/guonei/43968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田明建单手换弹夹 单手换弹匣的军人悍匪田明建 下一篇: 连麦怎么连 「yy未解之谜」yy十大未解之谜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