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远东新闻网 > 新闻快讯 > 正文

征服死亡地带 “你退后 让我来 ”

导语:扫雷官兵在坝子雷场示范扫雷。徐继鹏摄影“现在没了双手和双眼,但我还可以用嘴讲好扫雷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扫雷兵。”@文字|本报记者徐继鹏本刊特约记者李云鲁伦 2018年10月11日,杜在云南省坝子井田英

扫雷官兵在坝子雷场示范扫雷。徐继鹏摄影

“现在没了双手和双眼,但我还可以用嘴讲好扫雷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扫雷兵。”

@文字|本报记者徐继鹏

本刊特约记者李云鲁伦

2018年10月11日,杜在云南省坝子井田英勇负伤,至今已有半年多。4月16日,在重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扫雷英雄。穿着军装,披着白纱,杜在妻子王静的搀扶下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

落座前,他挺直腰板、抬起残缺的右臂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们敬了一个“无手的军礼”,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谢谢你来看我,我很好。”杜看上去很平静,语气也很温和。他的声音虽然略低,但字字铿锵有力。

6个多月前,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亲切而温和的90后小伙子,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执行扫雷任务时,面对潜在风险向战友艾岩喊出了“你退后,让我来!”

在地雷爆炸的瞬间,他下意识的将身体转向了战友的身边,救下了战友,却被炸成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以至于眼睛被抠出,手臂被截肢!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杜震撼人心的危机时刻,充分诠释了革命军人的使命。“你退后一步,让我来!”它成为了不忘初心、新时代中国青年、建功立业勇气的最强宣言。

和平年代,我们远离战火硝烟,英雄却一直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是这次“事件”,也许我们不一定知道杜富国这个名字;但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我们认识了杜富国,甚至所有人都想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的奋不顾身,哪怕明知是在与死神斡旋,却依然选择坚定地奋勇当先?

当杜和他的战友们向革命先烈致敬时,他向革命先烈们致敬。孟阳摄影

人民子弟兵的担当

杜受伤的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南部,南部边境靠近越南合江省,边境线长达277公里。从昆明到麻栗坡县,沿途有沟壑和高山。公共汽车单程需要七八个小时。

在县城北郊约4公里外,一座背山面水的烈士陵园安然静卧。陵园内安葬着900余名烈士遗体,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就有15位。

广袤的陵园见证了这片英雄红色土地的光辉历史:上世纪80年代,马立波为全县上下倾力奉献,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人给人,物给物”的号召,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著名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生”

战争的阴影使麻栗坡县错过了改革开放后第一轮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的机遇,经济建设比全国晚了整整14年,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不仅如此,战争还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雷区。在过去的30年里,边境地区的人们遭受了巨大的地雷灾害。

麻栗坡县猛硐乡,位于老山主峰西侧,与南面的越南仅一山之隔。从县城乘车沿盘山公路颠簸至此,沿途山高坡陡、灌木丛生,丛林里、山峰上、道路旁,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随处可见。

崂山主峰雷场警示标志。徐继鹏摄影

地处大山深处,耕地奇缺,当地百姓只能靠山吃山,山上的竹子、杉木、草果、茶叶等成了边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对于两次被雷击断腿的村民潘进来说,雷区就是他的噩梦。1993年4月,潘金亮在山上割草时踩到地雷,右小腿被炸成拖把;2016年8月,在同一个斜坡上,他踩到地雷,炸掉了左小腿。

而他还不是最倒霉的——在老山地区的八里河村,还有个村民被地雷炸了三次,丢了双腿和眼睛。

“不懂的话,一家三口还不到半亩地,种粮食都难。”潘金亮摸着假肢说。迫于生计,即使知道是雷区,他和妻子有时也要冒险进山砍柴割草,找些山货水果补贴家用。

两次被炸的经历,让他再也不敢靠近那片土地。竹子倒了,不敢去清理,眼睁睁地看着腐烂;以前种的草果,果子熟了也不敢去采。

“边境城镇和村庄都很穷。如果没有我的,我们的日子会更好。”据蒙东乡乡长潘介绍,该雷场面积14平方公里,涉及耕地2万多亩。

全乡几千亩茶园,因为雷患,30多年无人敢踏进半步,因不慎触雷伤亡人数达1000多人,动物牲畜死伤更是无法统计。

李华健是麻栗坡人。从小,他就目睹了许多村民被雷电打死打伤的事件。两名初中生被地雷打断了双腿。作为杜所在的第四扫雷队队长,两次赴黎执行维和扫雷任务,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

这次扫除家乡的雷患,他更觉责任重大、义不容辞。“从2015年11月进入雷场到2018年12月撤出来,这三年多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苦和累、流血与牺牲,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理由。这是人民子弟兵应有的担当!”

受伤前,杜是队中的“三小工”。孟阳摄影

征服死亡地带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早春,坝子雷区雾气氤氲,能见度极低。这是一块8万多平方米的坡地,坡度接近50度,海拔1400多米。这是这次扫雷任务的最后一个雷区。2018年10月11日,杜在这个雷区英勇负伤。

扫完地雷后的坡地,如今泥土都被翻了个遍。从坡底沿小路向上,扫雷过程中遗留的蓝色拒爆筒残片、被捣断的竹根等,还遍地可见。

坡顶附近,一个由中共麻栗坡县委、麻栗坡县人民政府竖立的广告牌竖立起来,红色大字“让我来做,敢于担责”“为民扫清矿难,为战友洒下血水雷区”赫然在目。

宣传牌所标示的,正是杜富国受伤的具体位置。如今,这块区域已被警戒带围了起来。密集而杂乱的竹根、一棵被连根掀翻的树干,见证着当日地雷爆炸的惊险时分。如果细细搜寻,仍能在翻新的泥土中发现几块从杜富国被炸成棉絮状的防护服上留下的碎布。

杜的防护服已经被吹成了棉絮。徐继鹏摄影

“这片雷场形成已有三十多年了,地表长出了大片茂密的竹林,经过多年生长和长期雨水冲刷,各种爆炸物交错纵横,很多爆炸物已被植被根系穿插而过,这导致它们的性能极不稳定,为扫雷作业增加了很大难度。”

回忆起爆炸当天的情况,第四扫雷队前队长张博仍心有余悸。“当我听到爆炸声的时候,当我到达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富裕的国家已经倒在了这棵树的树干上,他的手被吹走了,他的脸血肉模糊,而伊彦站在他身边,几乎失去了知觉。这里的坡度很大。没有这棵大树的阻挡,富国可能会被冲击波进一步掀翻。”

坝子村的扫雷行动开始后,双腿按着义肢的盘金良几乎每天都会坐在山坡下,看着官兵们扫雷。他让自己的孙女认张波为干爹,希望有解放军的保佑,以后再也不用怕地雷了。

杜受伤的那一天,看到战士们被担架抬下山坡,忍不住哭了:“多好的战士啊,他们太苦了,太危险了。”

在坝子雷场,扫雷官兵们向记者现场演示了排雷的过程。战士们先用金属探测仪细细搜寻,并根据声音信号识别金属碎片与地雷;然后用探雷针进一步核实地雷确切位置,进而趴下来用剪刀慢慢剪断覆盖的植被根系,再仔细清除周围杂物与泥土……

在雷区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极其困难。然而,扫雷官兵用三年多的坚持,不顾严寒酷暑,1000多个昼夜,一步一步、一寸一寸地完成了59.18平方公里土地的扫雷任务。

“雷场如战场,但比战场更可拍。战场上你看得见、也听得见,但在雷场,你看不到雷,而听到声响时就晚了,非死即伤。”边境扫雷这三年多来,时任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很少能踏踏实实睡个安稳觉,日复一日地担惊受怕。

平日里,他一接到扫雷舰的电话,就非常紧张,生怕出事。每天晚上,只有清点完人员和设备,排出的雷成功运输后,他才能踏实一段时间。而第二天醒来,又想继续提心吊胆。

自1992年成为扫雷兵以来,他大部分军旅生涯都在与地雷打交道,深知“不苦练排雷功、没有过硬技术,上雷场就等于送死”!

南方战区陆军云南扫雷旅四队官兵在天宝港4号洞雷场清除炮弹。黄桥摄影

张波还记得,初次上雷场时,经过数月培训的扫雷新兵们大都不敢迈出第一步。这时,连队指导员就亲自打头阵了,并成功排除了第一发地雷。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兵的帮带引领下,官兵们逐渐克服了对雷场的恐惧。

然而,即使经过三年多的排雷和这么多的经验,张博仍然害怕打雷。“只有怕打雷才会让你提高警惕。有一天你瘫痪了,放松了,离事故不远了。”

当初在拉萨市服役的张波与妻子新婚不久就接到了组建扫雷大队的通知,因担心家人不同意,他向家人隐瞒了实情,只说去云南培训一年半载。其实他内心渴望着多去建功立业。但真正走进雷场之后,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扫完雷以后还能带十几个兄弟四肢健全的回去。

扫雷大队第二支队代理排长张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战友会遭遇这样的悲剧。在杜受伤后的那些日子里,官兵们一度极度沮丧,担心战友的安危,甚至笼罩在对雷区的恐惧之中。直到杜伤势稳定的消息传来,大家才恢复了信心,重新回到了雷区。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结束后不久,中缅边境扫雷行动随即启动。而此时,扫雷大队全体官兵都在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他们誓要完成队友所未完成的心愿。

红色土地孕育英雄家庭

红色土地孕育英雄家庭

正在康复中的杜在家人的陪同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徐继鹏摄影

再次见到杜俊,他脸上的阴霾与沉重明显比半年前减轻了少许。但每次提及大儿子的童年,他仍会止不住地哽咽:“富国在四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抢着干。从小也没少挨板子,即使弟弟妹妹们不对,也要先打老大。他的童年过得很辛苦,我们做家长的,感到很愧疚。”

读小学一、二年级时,迫于生计,带着妻子去了广东打工,并把几个孩子送到外婆家和舅舅家生活。作为长子,杜从小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基本上承担起了除草、砍柴、洗衣服、做饭的工作。

当杜俊再次返回家乡时,大儿子已上初中。没能留意到孩子的成长,并且至今也未能找到一张杜富国的童年照片,这令杜俊非常遗憾。

杜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的一个村子里。如今,杜俊可以在手机地图上快速找到家乡的位置,甚至可以看到自己家门前的道路和几个孩子从小打架的绿地。遵义以红军长征而闻名,红色成为老区人民最深刻的成长印记。

提起家门口的那条小路,杜俊再熟悉不过,“那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此前,道路状况不好,两旁还少有人居住。2007年前后,杜俊与人合伙在家门口开起了采石场,此后不仅义务挖通了通往村里的支路,还向很多盖新房的邻里赠送了大量石料。

从那以后,道路两旁的居民人数慢慢增加。杜俊为当地扶贫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党员。

或许是受当地浓厚的红色文化熏陶,这位淳朴的农民党员给自己的四个子女依次取名为杜富国、杜富佳、杜富民、杜富强。

小时候,他给孩子灌输朴素纯粹的家国情怀。“我是一个农民,没有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这一代孩子必须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至少不要学坏,不要做危害社会的事情。”

“吃得亏、打得堆”,这是黔北人的俗语,意思是做人要大气、懂奉献,杜俊也时常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们。

在杜甫眼里,长子杜,从小就很负责任,从来不怕吃苦。别人的叉车都是“腋窝”,学过维修的杜会主动帮忙,下午5点1分一直走到第二天凌晨;村里人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杜会帮着端茶送菜,摆桌子摆凳子,收拾碗碟,不喊不叫。

到了部队,杜富国显然是把这种热心带到了军营。他会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在雷场上,他会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而在驻地,他也常为乡亲们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杜上中学的时候,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性格很端正,阳光。”湄潭县天成学校负责人金苏记得,杜在初中时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经常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当一些学生生病时,他们总是在背后去看医生。

而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正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会听爷爷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尤其对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的故事情有独钟。

在杜老家芦山关的战斗中,喊了一声“跟我来”,带领敢死队到了敌后。腿部中弹后,英雄头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砍掉了右腿,坚持走完了长征。

也许,从那时起,杜富国少年的心中,就想着要像革命前辈一样,当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以英雄精神对待英雄

解放军第926医院主治医生陈雪松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18年10月12日凌晨,杜富国被连夜从麻栗坡县人民医院转送过来时的情形:他面色惨白,双手臂已被截肢、双眼球被摘除,身上的防护服也已被炸毁成破棉絮状。

陈急得不得了。当时他就知道,这个年轻人未来的康复之路会异常艰难。

2018年12月21日,伤情趋于稳定的杜富国被转移至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里的外科战创伤治疗闻名全国,在创伤、烧伤、眼科与康复学方面具有雄厚的人才与技术储备,其康复学科更设立了全国首个博士点。在这里,杜富国能得到国内最好的治疗。

但即便如此,杜的受伤还是引起了专家们的头疼。如果只是视力受损,也可以用手的触觉去感知和判断外界;如果只截肢两臂,借助双眼和假肢,大部分生活场景都可以处理。杜双目失明,被截肢。

西南医院院长周来新坦言,这是他从医二十多年来见到的第一例,在世界上也很罕见,“同时失去视力与双肢的康复历来都是世界难题,训练的道路会极为漫长,恐怕日后富国80%的活动都只能依赖仅存的残肢了。我们奉行的是‘以英雄的精神治疗英雄’,目标是尽可能地恢复他生活自理的能力,减少日后对他人的依赖。”

根据杜的伤情,西南医院专门成立了双臂缺失、双眼视力障碍、全身瘢痕增生及心理咨询4个专家组,通过视频会诊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最终确定了4个康复治疗方向,希望能帮助杜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杜富国转诊到西南医院后不久,扫雷大队便送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习主席强军思想》等六本书。扫雷战友张鹏,一直陪护在左右,每天都会在杜富国康复训练之余读书给他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罗,受伤后饱受病痛的折磨,但他却被顽强的意志和信念支撑到了最后。每次听到杜的理解,的嘴角就会不时露出微笑,而似乎又看到了他微笑的眼神。

在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看来,杜富国的确不同于常人,无比坚强又十分乐观。常人在伤残之后,一般都会经历休克震惊期、幻想期、愤怒器、抑郁期、适应期等几个阶段的情绪变化,但杜富国转诊之初就满怀希望,在治疗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愤怒期与抑郁期。

偶尔会有一些抑郁,可以在和家人、战友、护士的聊天中快速消化。这让所有接触过杜的医生和护士都大吃一惊。

更令众人叹服的,是杜富国在康复训练中表现出的坚韧内心与顽强意志。护士余翔在过往四个多月中一直负责杜富国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刚开始做眼部护理的时候,每天要洗三四次眼睛。那种疼痛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但杜从来不喊疼,而是一直鼓励:“护士,别怕,我不怕疼,你要大胆洗!”

在反重力跑台上进行体能训练,杜富国刚来时跑上三公里需耗时25分钟。他便要求不断增加训练量,每天都要跑到大汗淋漓为止。很快,这一数字变成了13分钟左右,超过了部队的及格水平线。

康复训练的日子很枯燥,但是杜从来没有放弃过训练的一天。身边的人都知道他一心想着尽快提升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不想太依赖和麻烦别人。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康复训练后,目前,杜富国不仅在体能方面得到很好的康复与突破,而且在假肢辅助下,也能凭借残肢部分实现生活自理了,比如自己进食、穿衣裤、用义肢写字等。对于未来的路,他想日后学好播音,“现在没了双手和双眼,但我还可以用嘴讲好扫雷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扫雷兵。”

有人问杜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沉默了一会儿,只简短地回答:“如果你打败了自己,你就是最大的敌人。战胜自己之后,你才能在未来生活得更加阳光。”

后记

在坝子雷场扫雷任务结束后不久,潘金亮在山坡脚下搭起了一间小屋,准备在这里长期定居。他计划排雷后在自己的土地上多种点草果,这样每年就能多挣三四千元。

坝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运忠特意带着儿子和女儿来到这片雷场,给他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他希望子孙后代们能永远铭记英雄杜富国,铭记这群为边境清除雷患的扫雷官兵们。

在已经扫雷的土地上,天宝港的一所医院和一个变电站正在建设中,这将长期为边境居民带来好处。由于排雷而新增加的一些零星土地也已移交给当地居民耕种。

杜富国负伤的这片土地,则已被列入坝子村集体土地,并将开辟集体茶园。应当地百姓的呼声,这片茶园所产的茶以后就以“富国茶”命名。

2019年3月16日,麻栗坡县正式启动“崂山战役”。麻栗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发英表示,要把“让我来,勇担责任”精神融入崂山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杜同志为榜样,走上脱贫攻坚的战场。

杜富国虽然失去了双手与双眼,但毫无疑问的是,当他临危喊出“你退后,让我来”之时,他已经为社会举起了一把火炬,也为这个时代点亮了一盏明灯。

如果说英雄是标定历史的精神坐标,那么杜就是在用他平凡的身躯告诉大家:英雄为国为民!也在用行动引领强国时代年轻人的价值潮流:让我来做,勇于承担责任!

原创:本刊记者徐吉鹏

原刊于《中国青年杂志》2019年第10期

责编:朱玉芳

签发人:刘伯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远东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dj6688.com/news/43937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五大湖 下一篇: 摄影师张曦 张曦:我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摄影师